十年磨一“线”
——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脉动线建设侧记
十年前,几张航空发动机装配现场流水作业的照片,让黎明发动机装配厂的所有人瞪大了眼睛:航空发动机处于水平姿态,以吊装形式在钢架上移动,和汽车总装流水线高度相似。
这是国际先进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商大批量稳定交付的关键“法宝”——脉动装配线,一种产品以固定节拍流动、介于固定式装配与流水式装配之间的装配模式。
“咱们的航空发动机是否也能应用这种生产模式?”大家忍不住憧憬起来。
十年后,再次走进黎明发动机装配厂生产现场,曾经的愿景如今已变为现实:宽敞明亮的车间内,整齐划一、横向排列的多自由度翻转装配平台依次排布,航空发动机按节拍依次装配,实现均衡产出。
大家纷纷感慨:“这才是流动生产的理想场景,这才是一流航空发动机企业的应有面貌。”
“回望十年建设历程,翻天覆地,又实属不易。”黎明发动机装配厂副厂长韩大禹说。
“王奇,这里有个卡箍位置装错了,对着规程赶紧改一下,再把那页规程重新学一学!”检查“作业”的班组长朱伟龙又一次发现了徒弟的质量问题。入职三年,王奇捧着厚达630页的总装工艺规程,总是感到不知所措。
这是几年前黎明发动机装配厂的真实场景。
以往,传统整机装配需要小组人员熟练掌握工艺规程的全部复杂操作内容,存在分工界面不清、作业内容繁多、新员工培训成本较高等根本性缺陷,制约着生产效率与质量水平的进一步提升。
专业的人就要干专业的事,精益化的脉动线建设首先从站位设计开始:发动机装配由固定式站位转变为按工艺流程设定站位,按照固定节拍,发动机在工位间流动起来。
一个小站位,改变的却是大理念。依托涉密网、工控网等先进网络基础环境,应用合并工序、重排工艺、简化工位流转等措施,让串行工序变为并行工序,分工界面更加清晰,吊具安装步骤减少,最终实现工艺流程优化、各站位作业时间平衡,打通数字化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如今,脉动装配小组仅需具备执行单个节拍的能力,大幅提升的操作熟练度使生产效率提升40%,新员工正式上岗时间由3年缩短至1年。此外,质量一致性提高、精益主观能动性增强等红利开始显现,综合收益逐步扩大,茫然面对630页工艺规程的场景已彻底成为历史。
关于装配工的选拔标准,除了有一手过硬的装配技能,黎明发动机装配厂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:“攀得了高,下得去腰,钻得了旮旯儿,做得好体操......”
虽是调侃,但顺口溜所描绘的那幅生动的“百人五禽戏”图景,就是几年前装配现场的生动写照——
以翻转装配车为代表的传统整机装配平台,仅以满足发动机结构为主要设计需求,这使得登高、弯腰、俯仰成为整机装配主要姿态,不仅操作风险高,还容易引发腰脱等职业病,高强度生产作业时经常看到“干活的同时捂着脖子揉着腰”的场景。
观念不变原地转,思维一变天地宽。
脉动线建设团队积极应变、主动求变,将“以人为本、使设备适应工艺”作为出发点,对整机装配中300余组动作进行分解研究,广泛调研与学习行业内外、国内外先进人机工程技术,并将工艺流程和捕捉的人机工程最优姿态点作为选型重要参数,同国内优势供应商、院所合作,研发制造了多功能装配平台、多自由度装配平台及上部吊装系统,实现了装配全流程多自由度调姿。
曾经如钢铁丛林般的装配站架已无处可寻,早年间“做体操、五禽戏”的本领也无用武之地,如今的装配现场有了一句新的顺口溜:“装核心机真方便,多自由度调姿赞,吊装还能带滚转,站着轻松把活干!”
几年前的一个凌晨时分,还在如小山般的账本中不断翻阅清点的李振伟不禁唉声叹气。批产以来,型号交付量连年攀升,作为配套工段保管工的李振伟管理着各类机件,记载的账目已有2箱之多。
“知足吧老李,这两天任务多,我送得腿都软了。”配套工吴迪在旁边努努嘴。吴迪每天要在仓库中快速搜寻零件,并搬运至指定位置。据统计,任务集中时,配送操作员每日拖拽机件行走里程至少12公里。
“仓储”依旧是仓库内平铺叠放,“物流”依旧是人工拖拽配送,“管理”依旧是纸质账本记录,看似井井有条,背后是管理的落后粗放,这就是几年前黎明发动机装配厂的仓储物流管理状况。
脉动线建设团队深知,实现精准高效的物料管理,是实现按节拍脉动的关键因素,仓储物流管理变革被纳入了脉动装配线子项目“一揽子”计划。
拉条挂账、闭环管理,新建的大件立体库与小零件库,使仓储能力翻了3倍。专门构建的物料管控系统,利用信息化手段,将物料出入库效率提升5倍,并将各系统与脉动装配线制造执行系统打通,取消种类繁多的各类账本,实现物码精准管理,让成百上千的零件信息在“指尖”流动。
一个个小场景变化的背后,是黎明发动机装配现场蜕变的缩影。正式运行以来,这条工艺水平先进稳定、人机系统协同高效、物料配送精准自动的脉动装配线,已然形成大江奔流之势,“心”动的节拍化作浪涌拍打着每一个人的心弦。
文字:陈誉松
崔 扬
校对:李泽林
责编:杨 雷
核稿:焦静波